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洛阳“90后”考古工作者,扎根田野探源历史

时间:2022-12-14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洛阳热线
初冬时节,寒风凛冽,在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古城村附近的考古工地,考古发掘工作依然在有序推进。13日,28岁的董鹏娟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蹲在探方里仔细分辨土质、土色。 初冬时节,寒风凛冽,在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古城村附近的考古工地,考古发掘工作依然在有序推

  初冬时节,寒风凛冽,在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古城村附近的考古工地,考古发掘工作依然在有序推进。13日,28岁的董鹏娟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蹲在探方里仔细分辨土质、土色。

  今年,是董鹏娟在古城村遗址“蹲守”的第二个年头。作为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她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的同事们一起,在这里一步步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密码。“这里距离二里头遗址直线距离约1.3公里,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迹、器物。”董鹏娟说,伊洛河流域的夏文化调查与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意义重大,她做的工作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但也期待能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早在读本科时,董鹏娟就作为实习生参与过洛阳的考古发掘项目,研究生毕业后,她毅然将就业地点选在了洛阳:“洛阳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作为一个毕业不久、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面对众多考古界优秀前辈在洛阳取得的成就,董鹏娟时常觉得自己幸运,也难免诚惶诚恐。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负责的项目做好。

  两年来,董鹏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忙活:白天,在探方里刮地层、辨识土质土色,划分遗迹现象;晚上回到在古城村租住的民房,还要整理资料,并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在董鹏娟和同事们日复一日的努力下,目前,古城村遗址的发掘面积已达1500平方米。

  村里的树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从三伏酷暑到数九寒冬,董鹏娟见证了古城村的春夏秋冬,也成了乡亲们熟悉的“小董”。“小董上工去啊?”“小董下工了?”走在村子里,大伙儿看见董鹏娟就亲切地打招呼。“二里头遗址考古成就的背后,是几代考古人60多年的坚守,他们都是遗址附近村民们的老熟人。”董鹏娟说,前辈们就是她学习的榜样,考古发掘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如果没有扎根田野的决心,很难耐得住这份寂寞。

  一条条地层线、一个个遗迹、一块块陶片,连缀起历史的脉络,也串起董鹏娟的日常生活。工地四面毫无遮挡,到了冬天,寒风一吹,冻疮、开裂都爬上了她的手。“我的手真是一点儿没有女孩儿的样子。”董鹏娟搓着手不无遗憾地说,田野考古虽然艰辛,但每每理清遗迹间关系后得到的快乐和成就感也随之倍增,考古的魅力也在于此。

  作为外地来洛就业的青年人才,董鹏娟享受免费入住洛阳市青年人才公寓的优惠政策。“大约半个多月我会回去一次,公寓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像家一样温暖。”董鹏娟说,洛阳为青年人施展才干提供了优厚保障和各种机会,她已经说服自己的男朋友来洛工作,俩人将在这里并肩奋斗。(·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