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洛阳:乡里中心重塑乡村(2)

时间:2023-09-06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洛阳热线
如今,洛阳乡里中心阵地常新、大门常开、服务常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人气最旺。 巧用“三自”组织,凝聚民心睦乡邻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文明向上、稳定安宁的乡村。 洛阳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

  如今,洛阳乡里中心阵地常新、大门常开、服务常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人气最旺。

  巧用“三自”组织,凝聚民心睦乡邻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文明向上、稳定安宁的乡村。

  洛阳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三自”组织建设,建成自治组织2.9万个、自乐组织450个、志愿组织950个。

  村情不同,“三自”组织的表现形式各异。

  嵩县的“三自”组织,实现群众入组、党员联系、活动开展“三个全覆盖”,每个组织内都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与积分管理挂钩。

  洛宁县上戈镇庙洼村建设笑白剪纸工作室,建立以本村乡贤、笑白剪纸传承人李彩霞和上戈镇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核心的志愿者团队,组织村民、学生学习剪纸。

  新安县宣传部门选派了24名“文艺村长”到乡里中心任职,为各村的自乐组织培育文艺骨干,提升了群众文艺水平。

  巧用数字赋能管理,让洛阳乡里中心元气满满、动力十足。

  伊川县鸣皋镇杨海山村乡里中心建立了“一网双联多元”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体系,依托工行“兴农通”App,利用“积分制+数字化”管理制度,对全村18个“三自”组织,通过发布任务、奖励积分、积分兑换,鼓励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村里的各项事务中。

  “自治、自乐、志愿”组织依托乡里中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谐共治、同心同向,传承了文化、净化了乡风、凝聚了民心、和睦了邻里。

  赋能产业链,乡里中心成产业中心

  洛阳乡里中心赋能产业,突出的做法是因地制宜。

  洛宁县与社会运营主体合作,探索出“乡里中心+民宿露营+特色农业+红色研学+文玩创客”多元运营场景,实现了项目回归、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集体增收、农民增富。

  嵩县饭坡镇曲里村依托软籽石榴产业,将研学教育实践与农业科普、农耕文化、生态文旅、绿色休闲等产业相结合,探索“乡里中心+研学”发展新模式。

  汝阳县漫流村乡里中心位于柏树乡“红薯小镇”区域内,围绕红薯从育苗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成立汝阳县红薯产业联合党委,为村民提供科技、金融保障,优化产业发展。

  洛宁县罗岭乡贾沟村布局建设占地21亩的游客服务中心,引进专业运营商,提供游客“一站式”旅游综合服务,专属名称是旅游驿站。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考虑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洛阳把农村电商、技能培训、产业服务等发展性服务融了进来,村民在乡里中心能享受到资金支持、行情资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产业得到赋能,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

  洛阳乡里中心的建设走出了乡村治理新路子,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2823个乡里中心是植根在河洛大地上的2823个闪光的锚点,为和美乡村建设开篇布局,必将重塑乡村活力、魅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河南日报社全媒体 黄红立 李梦露)